Skip to main content

什麼是成熟,寫在從第一份工作離職之後

Opass
A life well lived

什麼是成熟

上個月和一個愛看電影的朋友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:「什麼是成熟?」

朋友最近看了一部電影,內容敘述一名高中女學生喜歡上老師,但這段戀情卻不被他人祝福,大人告訴他你的喜歡會對老師造成困擾,你的思考還不成熟、未來還有許多值得嘗試的東西。而女學生卻覺得,為什麼他不能喜歡一個人?她因為喜歡,唸書都變得很快樂、成績也變好了,為什麼不行呢?

朋友分享他看完電影後的想法:大人們總是告訴我們不該做這個、不該做那個,大人們所謂的成熟,似乎都是要避免困擾,與其追求或爭取想要的東西,避免負面的結果理性上才是對的。但這樣的想法真的能被稱作成熟嗎?

大人們通常阻止學生追求愛情的理由,多半是學生時期的女朋友很有可能未來會分手,既然遲早會分手,與其浪費時間談戀愛幫別人養老婆,不如先努力讀書賺錢還來得實際。但我認為與其阻止學生談戀愛,不如讓學生學習處理兩人相處中會遇到的問題,沒有人一出生就會談戀愛,這需要時間練習、調適,很多人最後沒有跟第一任對象結婚,但之前犯下的錯都會成為滋養感情觀的養分。

朋友聽完後說,成熟似乎總是和圍繞在過錯上,大概是因為成熟的相對詞是幼稚吧,幼稚給人的感受是容易犯錯、做事情不得體。但那些阻止學生談戀愛的大人們似乎覺得,避免犯下錯誤才是成熟,難道成熟是完善的思考與理性行動嗎?

我想想說道,大人們為了避免學生荒廢課業,預先禁止學生談戀愛,可能會讓自己成為經驗主義的受害者。就像心理學實驗中一群被關在籠子內的猴子,籠子頂掛了香蕉,每次有猴子嘗試拿香蕉,實驗人員就會把冷水從上面潑下來,一段時間之後,每當有猴子想拿香蕉,其他猴子就會毆打阻止,避免被冷水波及。後來實驗人員陸續把籠子內的猴子換掉,換成沒有被水潑過的猴子,結果每當有猴子想去拿香蕉,其他人就會去阻止,甚至籠子內已經沒有任何一隻猴子被水潑過了,他們還是重複前人的行為,用自己過去的經驗武斷地下結論,這樣的作法大概也稱不上是完善的思考與理性行動。

「那怎麼樣算是一個成熟的行為?追求愛情,還是乖乖讀書,哪個才算是成熟?」朋友好奇問道。

「更好的問題會是,成熟的行為應該帶來什麼樣的結果。舉個例子吧,一個追尋愛情的女生面臨兩個選擇,一個是喜歡他外表的有錢人,另一個是很愛他的窮書生,他該選擇誰才算是成熟?」我反問。

「那要看他要什麼。」朋友說。

「所以成熟是,知道自己要什麼。」語畢,朋友與我都安靜一陣子。

知道自己要什麼

知道自己要什麼,勇敢地做出決定並負起責任,是多麼困難的事情啊。

大人們認為高中談戀愛的學生不夠成熟,因為他們涉世未深,沒有足夠的經驗判斷對象的好壞,而且可能會因此犧牲學業,在不久的將來後悔,於是阻止他們談戀愛。但那些乖乖聽話,白天上學晚上補習的學生們就知道自己要什麼嗎?

從小到大,學校教我們好好讀書,社會要我們找份體面的工作賺錢、找好對象結婚生子,卻從來沒有教我們認識自己,搞清楚自己要什麼、不要什麼,然後好好追尋自己想要的,讓自己每天快樂的過日子。社會只會在三十歲時關心你怎麼還沒有對象,卻不關心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,商人透過廣告說服你需要買這個,卻不關心你真正的需求、沒有人在意你每天工作快不快樂,只有過年時親戚會問你領幾個月年終。

在高中畢業選填資工系時,其實我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經過兩年以上的修課、自主學習課外的知識,才逐漸對資工系在學什麼有比較清晰的掌握。但其實上完四年課,儘管我會寫程式,但我依然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寫code、是否願意把寫code變成一生的志業,我只知道自己喜歡打造東西的樂趣。

在大四時決定做自動飲料機時,我其實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只覺得我不想繼續碰純軟了,想要開發硬一點的東西。結果沒想到頭一洗下去就花了14個月,途中遇到各種困難,還因此延畢了一學期。這專案讓我一窺硬體開發的世界,就像是在薩爾達傳說探索了新地圖一樣,我有了其他資工系學生沒有過的經驗。

後來我選擇不念研究所,因為我不想要在自己想要什麼都不清晰的情況下花兩年拿碩士學位。當完兵後我選了一間以分紅不錯聞名、同事都是高手的公司,結果不到一年我就離職了。我發現我對公司的產品沒有足夠的熱情。儘管我繼續待下去,兩三年之後可以有不錯的收入,但金錢對我而言並沒那麼重要。

後來我向一間做機械手臂的公司投了履歷,展開了職涯的第二份工作,現在的我開始新工作第三週,薪水比第一份工作少很多,但我每天上班比以前都快樂。

我在第一份工作的時間是不是浪費了?如果我畢業後直接先做第二份工作,會不會更好?不,不是這樣的。第二份工作有優點,也有缺點。如果沒有第一份工作經驗,我不會看到高手同事用什麼樣的方式看待程式碼,讓我在進行第二份工作時,迅速自信地看出可以改善的部分。如果我沒有做過硬體專案,我可能無法看出軟硬整合的價值。如果我一畢業直接做第二份工作,可能會把第二份工作的做事方法定錨成衡量公司好壞的標準,在不確定自己的喜好的情況下,或許並不喜歡這份工作。

你通常不會在第一次就做出正確的決定,你的第一個伴侶往往不會和你走入禮堂。你不太可能第一份工作就做到65歲退休。你不會一覺醒來就突然知道自己要什麼,也不會在考完學測填志願時就確定自己一生的志業,你20歲想要的東西和30歲可能很不一樣。

認識自己其實和軟體開發很像,顧客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。如果你照著傳統的瀑布式規劃走,先寫規格(e.g. 決定自己想讀什麼科系),按表實作(e.g.乖乖讀完四年大學),最後給客戶驗收(e.g.畢業當完兵開始找工作),很可能會發現產品和現實有很大的落差(e.g.學非所用)。唯一的應對方法是保持敏捷,相信需求本來就會一直改變。你本來就該持續和自己溝通。盡早嘗試,不追求完美,早點生出第一版原型並下水測試,犯錯,然後修正。

當你修正的速度夠快的時候,早期犯下的錯誤根本無關緊要。

多和其他人交流、溝通,看看世界上其他比你厲害的人是怎麼做事、思考。實作、實習、實踐,做中學才會看到更深入的東西。最怕的是在不確定自己要什麼的情況下,做出一個高成本高代價,而且無法修正的決定。 如何儘早用低成本的方式知道自己要什麼,活出無悔人生,早在2001年2月,一群去山中小屋滑雪的軟體開發專家們早已提出了解答。你只要將敏捷軟體開發宣言中的「軟體」代換成「生命經驗」,將「需求」改稱「自我實現的需求」,一切就豁然開朗。

我們遵守這些原則:

我們最優先的任務,

是透過及早並持續地交付有價值的軟體

來滿足客戶需求。

竭誠歡迎改變需求,甚至已處開發後期亦然。

敏捷流程掌控變更,以維護客戶的競爭優勢。

經常交付可用的軟體,

頻率可以從數週到數個月,

以較短時間間隔為佳。

業務人員與開發者

必須在專案全程中天天一起工作。

以積極的個人來建構專案,

給予他們所需的環境與支援,

並信任他們可以完成工作。

面對面的溝通

是傳遞資訊給開發團隊及團隊成員之間

效率最高且效果最佳的方法。

可用的軟體是最主要的進度量測方法。

敏捷程序提倡可持續的開發。

贊助者、開發者及使用者應當能不斷地維持穩定的步調。

持續追求優越的技術與優良的設計,

以強化敏捷性。

精簡──或最大化未完成工作量之技藝──是不可或缺的。

最佳的架構、需求與設計皆來自於

能自我組織的團隊。

團隊定期自省如何更有效率,

並據之適當地調整與修正自己的行為。

認識自己並不是一張職業性向量表就可以解決的事情,你必須要做各種嘗試,取得回饋、遇到困難、遇到挑戰,看到更大的世界、每一步的決定都會讓你更認識自己一點,你會遇到很多人、發生許多有好有壞的事、隨著你的閱歷逐漸豐富,你會知道對你而言什麼是重要的,而生命有限,什麼是可以割捨的,那才是真正形塑你樣子的東西。 成熟,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麼。 成年人,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麼,並且能夠替自己的決定負責的人。